当前位置:首页 > 公告新闻 > 通知公告

关于科泰/About Ketai

通知公告

2022年度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申报指南

作者:admin 日期:2021-11-04 18:18:01

领域方向:信息技术

专项1:微纳光学功能薄膜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

该专项以传统光学体表面加工向微纳光学超表面加工转变为目标,突破超构表面功能薄膜新材料、新器件设计制造关键核心技术,增强我国光感知、光成像、光显示、光信息传输与智能交互等领域核心光学器件的自主可控能力。

研究内容:开展亚波长尺度微纳光学超构表面设计与工程化制造关键技术研究,突破晶圆研磨、离子束刻蚀、电子束曝光、纳米压印和超精密检测技术;研究基于物理法沉积技术的低温等离子体磁控溅射、离子束辅助沉积和纯离子镀膜技术,开发光学玻璃、复合塑料、金属陶瓷材料超表面功能薄膜技术;开展具备高纯离子源、阳极离子束清洗源、磁控溅射源复合机构的镀膜装备技术研究。

考核指标开发具备二维与三维超构表面微纳光学器件和大尺寸纯离子磁约束真空镀膜装备,研制具有表面硬度高、摩擦系数低、高耐环境性的类金刚石超硬功能薄膜产品,关键指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实现产业化。申请发明专利5件以上。

专项25G光网络用关键器件及材料技术研究与产业化

该专项5G网络建设和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突破5G网络设备大容量、高带宽、低时延传输与连接关键器件以及大规模集成电路用基础材料关键技术,提高我国5G光网络设备核心光电子器件及材料的自主可控能力。

研究内容:研究5G光网络低功耗、高带宽传输/接入技术,突破高性能光背板传输、多波长复用高功率等关键技术;研究高速直调激光器芯片材料生长机理和可控制备,开发应用与5G分布场景的高功率、多波长直调激光器;开展面向5G应用的大规模集成电路、电子接插件用高端合金超薄带材等关键材料研发。

考核指标开发出适用于5G光网络的高速直调激光器芯片、光纤连接器件及高端合金超薄带材等产品,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产业化并在5G光网络建设中实现工程应用。申请发明专利10件以上。

专项3:典型场景网络空间安全治理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

该专项面向复杂环境下公共安全、政务安全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等典型场景,开展网络空间安全治理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并示范应用,发挥我省在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的特色优势,提高我国公共安全、政务安全以及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的保障能力。

研究内容:研究多维协同的网络空间安全治理体系,开展网络空间安全治理关键技术攻关;研究云边协同、安全可信的风险识别、预警、防控、实时处置平台架构,突破风险感知、目标发现、异常分析与处置等创新技术;研制支撑链条化治理、协同化防控、实时化处置的装备及平台,形成符合国情省情的网络空间安全治理特色方案。

考核指标形成典型场景网络空间安全治理模型、核心算法和解决方案各1套;支撑应用场景数量≥3种,形成典型行业数据资源池;研制的各类装备及平台具有防范未知网络安全风险能力,实现产业化并开展示范应用。申请发明专利10件以上。

领域方向:新材料

专项4:集成电路用电子化学品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该专项面向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快速发展的迫切需求,开展集成电路制备用基础材料、电子化学品关键技术研发,在集成电路制造、封装测试等环节实现应用,推动集成电路用电子化学品逐步国产化替代。

研究内容:围绕集成电路制备用基础材料(正硅酸乙酯、四甲基硅烷、八甲基环四硅氧烷、二氧化硅等)、集成电路加工过程用电子化学品(电子气体、湿电子化学品、光刻胶中间体等),开展原料匹配、化学反应、分离提纯和DCS控制系统等产品制造工艺技术和装备研发;开展产品质量控制、痕量杂质去除纯化和包装储存等技术以及HSE规范研究;开展相应产品的中试及工业化生产过程系统集成技术研究,突破关键工艺、装备和控制技术。

考核指标开发出相关产品制造工艺包,形成产品质量控制和痕量杂质去除纯化以及包装储存等技术规范,实现产业化,相关产品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申请发明专利10件以上。

专项5:尼龙新材料核心原料制备关键技术研究及工业化

该专项依托我省尼龙化工产业综合优势,开展尼龙66核心原料己二腈制备技术研究,形成己二胺生产新工艺,建设产业化技术示范装置,加速我省尼龙66和尼龙6融合发展,维护我国尼龙产业链安全。

研究内容:以直接氢氰化法为重点,开展有机膦-镍催化体系及装置、氢氰酸高效合成、催化剂自循环、高纯度己二腈分离、中间产物及副产品成分检测分析等关键核心技术研究,研发尼龙66生产用关键中间体己二腈;以己内酰胺制备己二胺为目标,开展己内酰胺氨化脱水制氨基己腈、己内酰胺氨化反应催化剂、氨基己腈连续加氢工艺制备己二胺等关键核心技术研究。

考核指标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己二腈制造新工艺,建成万吨级己二腈生产线,己二腈纯度≥99.5%;建成万吨级己内酰胺制备己二胺示范装置,己内酰胺制氨基己腈一次转化率≥40%,选择性≥96%。申请发明专利8件以上。

专项6:再生纤维绿色制备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该专项以再生纤维绿色制备技术的工业化应用为目标,开展离子液体规模化制备、干喷湿法纺丝工艺优化、离子液体高效低成本回收循环利用等关键技术研究,形成离子液体法纺丝制备再生纤维素纤维长丝的绿色新工艺,促进我国绿色纺织原料升级换代和传统纺织产业的新旧动能转换。

研究内容:研究离子液体规模化制备工艺,设计离子液体吨级规模制造和纯化装置;研究通过纤维素溶解、再生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参数协同调控再生纤维性能关键技术,优化纺丝工艺参数;设计与新工艺匹配的喷丝组件、凝固浴等,提高纤维性能纺丝速度;集成优化过滤、电渗析、薄膜蒸发高效回收离子液体关键技术,考察再生循环的离子液体稳定性和寿命。

考核指标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离子液体法纺丝制备再生纤维素纤维的新工艺,产品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建成千吨级生产线并实现稳定运行。申请发明专利6件以上。

专项7:高端超硬材料制品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该专项面向电子信息领域用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以及钛合金、不锈钢、光学玻璃等难加工材料高效精密加工需求,系统开展切磨抛加工机理、关键工具技术、应用工艺等研究,研发高端超硬材料制品及超硬材料合成用关键基础材料,推动我省超硬材料产业高端化、绿色化发展。

研究内容:针对高端超硬材料制造需求,研究合成用可替代介质材料等关健基础材料制备技术;研究难加工材料高效去除机理、第三代半导体晶圆高平坦超光滑研磨抛光机理;研究高效超精密超硬材料磨具结构与配方设计、均匀成型制备技术;形成新型关键基础材料、高端超硬材料制品的成套制造技术。

考核指标开发出超硬材料合成用新型传压密封介质,产品性能满足生产要求,可替代天然介质材料;开发出第三代半导体晶圆高效超精密加工及电子信息领域其他难加工材料高效精密加工技术及系列工具,相关产品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上产品实现产业化。申请发明专利10件以上。

专项8:重大工程用特种钢及其制品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该专项以国家重大工程需求为导向,开展特种钢材料及其制品生产加工关键技术研究,提升特种钢及其制品的综合性能,满足防护工程、航空航天、核电、石化、矿山等国家重大工程领域技术要求。

研究内容:系统研究各合金元素对特种钢组织及性能的影响规律和连续冷却过程的相变规律,优化设计制定系列特种钢材料的成分规范;开展该类钢冶炼、精炼及铸锭工艺技术研究,掌握夹杂物控制技术和铸锭凝固过程中成分分布及组织演变规律,实现钢中各元素含量及组织的有效控制;研究开发特种钢锻件变形控制及热处理工艺技术,显著提高制品组织和性能的均匀性;开展焊接工艺技术研究,制定焊接工艺规范;形成锻件制品批量化生产的成套技术。

考核指标开发防护工程、矿山工程等领域用系列高强钢及其制品或核电、石化工程等领域用系列不锈钢及其制品,整体技术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实现产业化并在国家重大工程示范应用。申请发明专利5件以上。

领域方向:高端装备

专项9:基于自主智能的矿山开采成套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

该专项以矿山装备市场需求及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深度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形成全面感知、实时互联、分析决策、自主学习、动态预测、协同控制的智慧矿山巨系统,建设智慧矿山示范基地,引领国际矿山开采技术发展,实现绿色发展。

研究内容:研究矿山地质环境-作业要素全面物联与感知系统,开发多传感系统,建立全要素物联网络,构建面向智慧矿山的物联感知系统;研发智能掘进-开采系统,解决采掘接续矛盾;研究设备健康的表征、演化规律及不同状态下使用策略,建立健康状态评价方法和剩余寿命预测方法;基于一体化计算平台,通过数据工厂,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算法,激活海量数据价值,建设矿山专用工业大脑;研究瓦斯安全智能监测、数据驱动的矿山安全预警和防控等关键技术,建立矿山绿色、安全开发与生态循环系统。

考核指标研发一套自主可控的智慧矿山关键控制系统,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产业化并在2处以上智慧矿山实现示范应用。申请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20件以上。

专项10:重大装备用高端轴承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该专项以解决国家重大装备对高端轴承的需求为主线,推动高档数控机床、新型医疗器械、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用高端轴承研发及产业化,实现进口替代;对标国际先进,前瞻布局智能轴承、悬浮轴承等前沿领域,引领我省轴承产业做优做强。

研究内容:研究机床主轴轴承润滑性能及旋转组件温度检测原理及技术、高速工况下轴承各零部件动态特征对轴承整体性能影响机制、高速精密轴承一致性批产制造技术;研究高端CT机主轴承的设计、制造、检测及试验技术,搭建基于CT机工况条件的轴承综合性能试验平台;研究风电机组主轴轴承结构优化设计技术、预紧力精确控制技术、无软带中频淬火工艺方法等;研究智能轴承结构集成优化设计技术、多源多态数据融合的状态智能监测方法及故障智能诊断方法、智能轴承匹配验证试验技术。

考核指标开发出极限转速≥3.5×106mm•r/min机床主轴轴承、转速不低于180r/minCT机主轴承、精度不低于P54-7MW风电机组主轴轴承、数据采集可靠性≥90%和典型故障诊断准确率≥92%的智能轴承等样机,形成产业化并实现装机应用。申请发明专利10件以上。

专项11:大规模新能源柔性直流输电关键设备研究及产业化

该专项面向大规模新能源柔性直流输电技术需求,突破核心装备轻型化设计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国产化技术,掌握制造工艺与试验技术,巩固我省电力设备产业优势地位,支撑国家智能电网建设。

研究内容:研究柔性直流系统轻型化成套设计方法和核心装备轻型化设计等技术,优化系统参数和控制策略,降低柔性直流换流阀和直流控制保护设备单位容量的体积和重量;研究高压直流下金属微粒运动特性及控制措施、典型绝缘结构间隙击穿特性及绝缘子闪络特性,研发直流环氧树脂国产化配方,研制高可靠紧凑型直流开关设备;研制针对换流变等大型充油设备的高灵敏度、高可靠性在线监测装置。

考核指标研制柔性直流系统用换流阀、直流开关设备、直流控制保护设备、大型充油设备在线监测装置等,产品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产业化并实现重大工程应用。申请发明专利8件以上。

领域方向:能源与交通

专项12:智能网联汽车内生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

该专项聚焦当前智能网联汽车安全防护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开展内生安全架构与技术体系研究,为智能网联汽车功能安全和网络安全提供原创性解决方案。

研究内容:研究具备容错、容漏洞、容后门特性的智能网联汽车安全体系架构,实现在不依赖攻击者先验知识或行为特征情况下抑制随机故障和未知漏洞/后门的安全效能;探索自动驾驶系统感知决策功能的异构化、冗余化和多模裁决机制;研究基于多维动态重构、策略调度、负反馈控制的整车网联主动防御技术,确保车内外信息的安全可信交互;研究内生安全场景记录还原和测试评价技术,构建覆盖整车网联入口的测试指标体系。

考核指标研制内生安全自动驾驶原型系统、内生安全整车网联终端原型系统和内生安全场景记录与还原原型系统,具备L4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支持内生安全效果的可视化展现,可抵御针对已知、未知漏洞/后门的攻击威胁,实现不少于100台智能网联汽车的推广应用。申请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13件以上。

专项13:燃料电池汽车及关键部件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

该专项以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创建为契机,支持开展燃料电池系统及整车集成、氢燃料储运及加注等关键技术攻关,进一步推动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打造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

研究内容:研究面向多场景应用的燃料电池汽车整车集成、动力系统匹配和能量管理等关键技术,提升整车经济性、动力性和可靠性;开展长寿命、高比功率燃料电池系统、电堆和关键部件研究,提升系统效率、耐久性和环境适应性;开发高安全、高集成度氢能装备和相关器件,实现氢能供给效率和可靠性提升。

考核指标开发高性能氢燃料电池整车、长寿命高可靠性燃料系统及关健部件、氢储运加注装备及关键器件等产品,整体技术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主要产品形成产业化能力,燃料电池整车实现示范应用。申请发明专利8件以上。

专项14:汽车轻量化结构材料与部件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该专项针对当前及未来汽车行业轻量化发展要求,开展汽车车身、部件结构轻量化设计、材料应用及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提升整车性能,降低能耗水平,推动汽车产业高水平发展。

研究内容:开展汽车整车及部件结构轻量化优化设计,研究轻量化部件成形、连接、表面特性处理以及复合材料应用等制造工艺,形成轻量化部件制造的工艺标准或技术规范等;开展车身结构用轻量化材料性能改进和提升研究,突破典型汽车车身结构用轻量化材料产品制造关键技术,研究轻量化材料应用及服役评价等关键技术。

考核指标开发汽车用新型轻量化材料和轻量化部件系列产品,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产业化并在汽车制造企业实现应用。申请发明专利6件以上。

领域方向:未来产业

专项15:超导量子芯片设计与制备关键技术研究

该专项面向未来量子科技发展,开展超导量子芯片关键器件模拟仿真、新型量子芯片设计与制备、量子芯片先进封装等关键技术研究,提升量子芯片性能、可靠性和可扩展性,为超导量子计算走向实用化提供器件基础。

研究内容:研究量子比特关键器件结构与性能高精度仿真关键技术,支持量子芯片的辅助设计;研究新型量子芯片关键器件和比特拓扑结构设计关键技术,实现高质量量子比特和芯片设计;研究量子芯片高可重复性制备工艺,支撑量子芯片的生产制备;研究级联式量子芯片高集成度精密封装关键技术,实现多量子芯片的高精密封装。

考核指标研制两款不低于100个量子比特的超导量子芯片,主要性能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实现全尺寸约瑟夫森结的模拟仿真;完成3种以上应用场景的演示验证。申报发明专利不少于5件。

专项16:脑机交互与混合智能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

该专项围绕重大脑疾病机制研究与诊疗和新型医疗智能诊断技术创新,开展面向神经疾病诊疗的新型脑机交互技术和基于医疗大数据的常见疾病智能诊断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推动医工交叉前沿技术创新。

研究内容:探索抑郁症和失眠等精神疾病的神经机制,研究基于脑机交互的大脑状态检测和评估方法、面向抑郁症和失眠等精神类脑疾病的神经调控技术,突破多模态脑机接口的神经反馈技术和神经靶向干预技术,构建面向临床应用需求的神经调控实验方法;研发基于深度学习的影像和临床数据鲁棒性智能检测、分割、识别和预测模型,实现常见腰椎等疾病的自动定位、智能诊断和报告生成等。

考核指标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神经调控技术的抗抑郁治疗方案和临床治疗失眠新模式,利用临床常见模态影像信息和诊断报告实现腰椎等常见疾病的辅助智能快速诊断,结合典型应用场景完成测试验证。申请发明专利10件以上。

专项17:国产先进计算平台创新生态及应用研究

该专项面向国产先进计算平台的生态建设,开展基于国产超算的编译系统、量子加速、大规模视频解析、空天大数据处理等技术研究,推动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示范应用,加快构建我省可持续发展的先进计算创新应用生态体系。

研究内容:研究基于国产超算的基础软件系统,为上层应用提供编译优化及库系统支持;研究面向领域的量子加速算法,构建高效能量子解算算法库及经典+量子协同计算方案;研究大规模城市级视频结构化解析与并行计算算法,突破国产超算平台上的性能瓶颈;开展面向新型智慧城市体检的空天大数据关键技术研究,实现对海量空天大数据的智能处理与智能解译;研究基于人工智能计算的先进流程控制系统实时优化、复杂生产工况系统状态预测及节能降耗等技术。

考核指标实现自主安全的高效能优化编译系统及专用量子算法库,有效提升超算性能;形成城市级视频处理、空天大数据存算一体并行处理等大规模超算典型业务化应用;形成工业生产先进流程控制实时优化与预测系统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示范应用。

专项18:高导热与高透光功能金刚石材料制备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该专项面向5G通信、军事雷达、核工业电子器件、大功率光电子器件等新型导热与光学材料需求,开展高导热、高透过率单晶/多晶金刚石材料制备技术研究,满足国家重大工程应用需求,引领行业技术变革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研究内容:开展高功率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系统设计与制造技术研究,实现核心装备自主化开发;开展大面积均质高效生长技术研究,解析微波激励下多因素影响规律,开发单晶与多晶金刚石晶体生长工艺;开展金刚石加工技术研究,实现大尺寸金刚石片的高效高表面质量加工;构建金刚石传热路径上的热阻模型,开展金刚石微波功率组件设计,实现高导热金刚石材料的应用;形成金刚石材料在热学、光学领域功能化应用成套制造技术。

考核指标开发高导热金刚石和光学窗口金刚石材料,产品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形成产业化并实现工程应用。申请发明专利6件以上。

领域方向种业创新

专项19: 主要农作物关键性状优异基因挖掘与突破性品种选育

该专项围绕小麦、玉米、花生、大豆主要粮油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开展攻关,培育优质专用绿色粮油作物新品种并进行产业化示范,为推动我省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该专项项目实施期不超过5年。

研究内容:(一)针对小麦、玉米品种选育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小麦、玉米的品质、产量、抗性等重要性状的关键基因挖掘和遗传机制解析;建立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基因编辑与单倍体结合的高效分子聚合育种体系;创制在品质、产量、抗病性等性状方面表现突出的优异种质资源;培育高产优质多抗小麦、玉米新品种;集成新品种配套的绿色高效、轻简化、节本增效生产技术体系,大面积示范推广应用。(二)针对花生、大豆品种选育的关键技术问题,定位与挖掘花生、大豆的品质、产量、抗性等重要性状的关键基因;建立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创制优质、高产、多抗等特点突出的优异花生、大豆新种质;选育一批有突破性的优质高产多抗、绿色高效型花生和大豆新品种;建立花生育成品种配套栽培技术,探索黄淮海麦茬免耕高产高效大豆栽培模式,大面积示范推广应用。

考核指标(一)小麦。挖掘小麦重要性状控制基因8个,开发功能分子标记5个,创制优异种质资源15份,培育小麦新品种6个,高产品种对照增产6%,优质品种品质特性达到国家中强筋、强筋或弱筋小麦标准,且高产对照增产2%,绿色品种中抗赤霉病或抗黄淮麦区三种主要病害;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500万亩,授权植物新品种权6项、发明专利3件。(二)玉米。挖掘玉米重要性状控制基因15个,开发功能分子标记3个,创制优异种质资源15份,培育收获时籽粒含水量27%以下且产量比对照增产5%的玉米新品种6个,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200万亩,授权植物新品种权5项、发明专利3件。(三)花生。挖掘花生重要性状控制基因3个,开发功能分子标记4个,创制优异新种质20份,优质高产多抗花生新品种5个,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30万亩,授权植物新品种权5项,授权发明专利3件。(四)大豆。发掘大豆重要性状控制基因5个,开发功能分子标记5个,创制优异种质资源15份,选育超高产优质高效大豆新品种5个,品质达到国家优质大豆品种标准,产量水平达到350公斤/亩,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20万亩,授权植物新品种权3项。

  专项20: 地方畜禽精准快育种体系构建与新品种选育

该专项围绕我省肉鸡、肉鸽、肉牛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开展攻关,突破现代畜禽种业关键卡脖子核心技术,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方特色畜禽新品种和配套系,提升我省畜牧行业核心竞争力,维护国家畜禽资源安全。该专项项目实施期不超过5年。

研究内容:(一)针对我省肉鸡和肉鸽良种缺乏、市场竞争力弱的问题,利用基因重组测序、转录组和表观遗传组等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构建我省地方品种的高密度遗传图谱和特色性状形成的多层次分子调控网络,解析优异性状利用的遗传创新基础,发掘与生长速度、肉质等性状相关的功能基因,开发分子标记;采用标记辅助选择和全基因组选择技术,选育目标性状突出、综合性能优良的专门化品系;进行品系间的配合力测定,筛选特色新品种(配套系)并示范推广。(二)针对我省肉牛遗传资源开发不足、基因精准育种滞后等卡脖子技术难题,利用多组学方法,解析我省肉牛品种特色性状形成的遗传基础和分子机理,发掘与肉牛生长、繁殖、肉质和抗病力等重要经济性状相关关键基因或分子标记;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和新型繁殖调控技术,进行肉牛种质资源创新;采用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培育出抗病、快长、高繁、优质、综合性能优良的肉牛新品种(系)并示范推广。

考核指标(一)肉鸡。鉴定影响肉鸡重要性状的功能基因或关键位点4个,筛选分子标记3个;培育专门化新品系4个;送往具有法定资质的国家畜禽质量检验机构测定的新品种(配套系)1个,配套系中试示范商品代200万只;建立培育品种示范场3个;取得授权发明专利3件。(二)肉鸽。鉴定影响肉鸽重要性状的功能基因或关键位点4个,筛选分子标记3个;培育专门化新品系4个,送往具有法定资质的国家畜禽质量检验机构测定的新品种(配套系)1个;配套系中试示范商品代300万只;建立培育品种示范场2个;取得授权发明专利3件。(三)肉牛。发掘肉牛重要经济性状相关的关键基因或分子标记10个;制备基因组编辑胎儿成纤维细胞系2个,创制具有优良性状的河南肉牛育种新材料2种;培育的专门化肉牛新品种(系)肉品完成肉质测定,并申报国家新品种(系)审定;授权发明专利3件;建立肉牛示范场2个,改良中低产肉牛5万头。

专项21: 瓜果新品种选育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该专项围绕我省苹果、梨、猕猴桃和西瓜、甜瓜、草莓等瓜果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开展攻关,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果树品种,建设一批高标准核心示范区,推广一批标准化、智能化绿色生产技术,为我省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助力我省尽快由果业大省果业强省转型发展。该专项项目实施期不超过5年。

研究内容:(一)苹果、猕猴桃、梨。开展高效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研发高通量SNP基因芯片,筛选并创制经济性状和农艺性状优异的新种质;选育优质特色抗性新品种;构建优质轻简高效配套生产技术体系并示范应用。(二)西瓜、甜瓜、草莓。建立种质资源表型精准评价体系;筛选在熟性、抗性、品质等方面特异种质;开展关键性状遗传机理解析及优异基因发掘;建立基于全基因组选择的分子育种平台;选育耐冷抗病优质西瓜、甜瓜和优质多抗草莓新品种;开展绿色高效配套栽培技术的集成与示范。

考核指标:(一)苹果、猕猴桃、梨。开发育种相关分子标记10个,研发高通量基因分型芯片技术1项,筛选重要农艺性状关键调控因子5个,创制优质特异抗逆新种质35份,选育优质特色新品种8个,集成配套栽培技术体系5套;建立核心示范基地4个,辐射带动10万亩。(二)西瓜、甜瓜、草莓。构建高效分子育种平台1个,定位关键性状基因5个,开发分子标记8个,创制优质抗病抗逆新种质40份,育成优质特色新品种8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或品种登记5件,集成配套栽培技术规程5个;建立核心示范基地4个,辐射带动10万亩。

领域方向:种养业提质增效

专项22: 河南主要农作物重大生物灾害绿色防控及生物农药创制

该专项针对我省主要农作物(小麦、花生)病虫害发生严重、防治不科学,造成农药残留等问题开展攻关,明确病虫害的成灾机理,研发以抗病品种为基础、生物防治与生态调控为主导、新型高效防治药剂科学施用为保障的绿色防控及综合防治技术,研发创制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生态友好无公害的生物农药,为我省农产品安全生产和有效供给保驾护航。

研究内容:(一)针对威胁小麦安全生产的纹枯病、叶锈病、白粉病、孢囊线虫病和威胁花生安全生产的白绢病、茎腐病、根腐病和果腐病等土传病害,开展病原生物学、发生流行规律及成灾机制研究;筛选抗病品种,研发复合生防微生物制剂,筛选新型高效杀菌剂,研发精准高效施药技术构建以抗病品种利用为基础,生物防治、生态调控为主导,新型高效防治药剂安全科学施药为保障的防控技术体系与应用模式。(二)针对我国杀虫剂和杀菌剂品种缺乏原创性结构、具有产业或国际重要影响力的重大绿色杀虫剂和杀菌剂品种缺失的现状,以我省小麦、花生病虫害为靶标,开展新型农药用植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的发掘与改良、农药用活性成分高效提取工艺和制剂加工工艺优化以及田间应用关键技术研发;开展基于作用靶标的新农药分子合理设计、合成与构效关系研究,创制生态友好无公害的新型杀虫剂、杀菌剂和害虫行为调控剂产品。

考核指标(一)小麦、花生病虫害防治。揭示小麦4种常发病害和花生4种重大土传病害的发生流行规律与灾变机制;构建小麦花生抗病性高效鉴定平台各2个;筛选小麦、花生抗病品种或种质各10个,研制小麦、花生绿色防控产品各3,取得授权发明专利6;集成小麦常发病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1套和花生重大土传病害综合防控技术体系1(二)新型生物农药。筛选研发植物源或微生物源先导化合物3,发掘新型生防微生物5种,创制生态安全的候选杀虫剂杀菌剂或微生物制剂3个,获得农药登记证2项。

专项23: 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疫苗研发及综合防控关键技术研究

该专项围绕非洲猪瘟及新发动物疫病防控重大需求,以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猪塞内卡病毒病、猪δ冠状病毒病等新发动物疫病防控为主攻方向,重点突破新型疫苗及佐剂、诊断试剂、替抗新兽药及新产品、疫病综合防控等关键技术难题,为我省畜禽健康养殖提供技术支撑。

研究内容:(一)针对非洲猪瘟等重大及新发动物疫病防控缺乏安全有效疫苗及抗生素替代药物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非洲猪瘟病毒蛋白的表达与纯化、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及活载体疫苗、新型生物反应器制备亚单位疫苗研究;开展猪塞内卡病毒、猪δ冠状病毒、猪流行腹泻等病毒的无血清悬浮培养新工艺及疫苗新型佐剂研究,研制出安全有效的疫苗;研究相关动物病毒、油水界质佐剂及与抗原最佳配比,研制具有治疗预防双功效的新型疫苗;研制具有广谱高效抗病毒及免疫增强作用且无残留、可替代抗生素的猪干扰素等细胞因子类新兽药;研究筛选基于特定免疫靶点激动剂的新型水基型免疫佐剂和喷雾免疫疫苗佐剂。(二)针对非洲猪瘟等重大及新发动物疫病综合防控关键科学问题,以非洲猪瘟、猪塞内卡病毒病、猪δ冠状病毒病等重大及新发动物疫病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主要抗原蛋白表达、单抗制备、纳米抗体、IgY等研究,研制血清学快检试剂盒/试纸;开展多病原、野毒株与疫苗株/变异株检测方法研究,研制高通量、多病种鉴别诊断病原学快检试剂盒;研制病原核酸、血清国家标准物质;开展综合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制定防控技术规范,建立全省非洲猪瘟等重大及新发动物疫病监测预警信息化体系。

考核指标(一)评价30种以上非洲猪瘟结构蛋白的免疫效果;研制兽用疫苗2种,其中非洲猪瘟疫苗1种;抗生素替代新药物2种,新型免疫佐剂1种;获得新兽药注册证书或新兽用生物制品临床试验批件2项;授权发明专利4件。(二)研制检测试剂15申请新兽药注册产品3项;获得国家标准物质证书2个;获发布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省级标准5项;授权发明专利4件。(三)建立全省非洲猪瘟等重大及新发动物疫病监测预警信息化体系

领域方向八:食品加工

专项24肉品智能化加工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及应用

该专项针对我省食品加工智能化程度低、加工过程中损耗严重、品质调控技术不足等问题开展科技攻关,重点突破畜类分割肉自主分级、分拣与包装机器人关键技术,高端肉品靶向减损智能控制,时空动态智能监管等关键技术,提升我省肉品加工业智能化水平,提高食品品质和安全性,为我省食品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研究内容:(一)开展基于立体视觉技术的畜类分割肉全局参数自主提取算法研究,构建分割肉分级数据自主收集和分析系统,研制畜类分割肉自主分拣机器人;开展分割肉感知数据分析库及基于力觉、机器视觉、复合压缩等技术研究,研制畜类分割肉自主包装机器人,构建畜类分割肉自主包装机器人示范生产线。(二)开展高端肉品流通过程中微生物预测理论及精准调控关键技术研究,实现肉品品质与安全的实时预测及精准调控;开展高端肉品加工过程中靶向减损关键技术及装备开发;突破时空动态智能监管关键技术,构建智能监控与预警平台,实现高端肉品的智慧监管。

考核指标:(一)研制自主分级系统、自主分拣机器人和自主包装机器人各1台(套);制定行业标准2项;升级改造畜类分割肉封装作业生产线1条,其中操作人员减少40%,分级准确度提高50%,分拣与包装速度提高100%。(二)高端肉品精准调控关键技术2项,研发快速冷却装备1套,建立监控与预警平台1个,制定行业标准1项,授权发明专利6件,建立示范生产线2条,产品损失减少50%

专项25:小麦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应用

该专项针对我省小麦育种、土壤修复、智能耕作、精深加工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开展攻关。聚焦全省优势科研力量,开展高产优质小麦品种选育、繁育和示范,研究小麦规模化、标准化栽培管理技术,开展小麦深加工制品关键技术研究,开发高附加值、高新技术产品,提高我省优质小麦产业链整体效益和竞争力,发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农业科技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引领驱动我省农业高质量发展。(该项目重点支持周口国家农高区建设

研究内容:(一)开展小麦新品种选育、繁育和示范。针对河南当前小麦生产中高产与稳产、高产与优质的突出矛盾,以及赤霉病、锈病等病害持续严重发生的突出问题,通过小麦优异基因挖掘、种质资源创新,创制有重大育种利用价值的优异材料,培育出在产量、抗病、抗逆和优质等方面突破性新品种,研发新品种产业化配套技术,实现大面积示范推广。(二)研发平衡施肥、基追比优化技术,应用微生物技术开展土壤修复,提升地力,增加土壤生物多样性,减少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利用秸秆及农产品精深加工产生的废弃物为原料,建立微生物发酵生产线。建立土壤微生物改良技术体系;以测土配方为核心,通过土壤检测、化肥农药减施、微生物菌肥使用,建立农业生产中的减肥增效技术体系。(三)开展智慧灌溉系统关键装备研发,构建基于光谱感知的智慧灌溉数字化平台、融合水肥智慧灌溉决策系统的控制平台;开展水肥一体化智慧灌溉系统集成;研究制定关键装备与智慧灌溉系统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技术规程,构建关键装备质量控制体系。(四)开展小麦专用粉和精深加工制品关键技术研究,探索专用优质小麦面粉加工、小麦精深加工的全链条技术模式和组织管理机制,形成智能化生产、加工技术规程,加强功能性食品与精准营养开发与应用,提高全值利用水平,推广绿色加工技术与绿色食品制造,促进河南小麦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小麦全产业链发展。

考核指标:(一)繁育优质小麦新品种2个,在周口国家农高区建成高产优质小麦示范基地2个,应用面积20000亩。(二)开发微生物固体发酵技术体系2套,小麦增效减肥技术2项,授权发明专利3件。(三)研发智慧灌溉数字化平台1个、系统控制平台1个、一体化智慧灌溉系统1套;授权发明专利3件。实现亩均节水20%、节肥20%、增产10%、节劳85%。(四)开发小麦功能性食品2项;制定优质小麦精深加工技术规程或企业标准2项;授权发明专利3件。在周口国家农高区建成小麦精深加工智能化车间2个,精深加工生产线3条,年生产专用面粉40万吨以上,谷朊粉4万吨以上。

领域方向九:智慧农业

专项26主粮作物智慧化生产加工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及应用

该专项针对我省主粮作物生产加工的重大科技需求开展攻关,突破小麦全程无人化生产技术及装备、粮食智能化加工减损及装备研究等主粮生产加工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主粮生产加工装备智能化水平,推动农业数字化建设,引领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研究内容:(一)开展小麦生产过程中无人化生产技术集成及示范应用,突破多平台高分辨率信息感知技术,实现小麦生长及环境监测自动化;突破自主作业装备及机器人技术,实现小麦耕、种、收、管全程无人作业和水肥药作业精准化;突破智慧生产决策支持技术,实现作业环节决策智能化。(二)开展小麦、玉米和稻谷等主粮原粮按品质智能测控配制技术研究;研究影响主粮加工过程中受机械力、化学作用影响产品品质的关键因素和控制因素的机理,探明利用在线测控技术实现精准调控产品质量的机制;研创基于智能化测控的粮食精准加工技术并示范应用;开发粮食智能加工主机和在线检测、配制和控制装置装备。

考核指标(一)开发农田信息感知系统1套、农田信息采集与智能决策系统1套;开发无人驾驶拖拉机、无人驾驶收获机、无人播种机等农田自主智能作业装备5种;制定智慧农业生产标准2项,授权发明专利5件;建成小麦无人农场示范基地2个,应用面积1000亩。(二)开发小麦、玉米和稻谷智能化精度加工减损技术、智能测控技术3项,建立针对不同食品的原粮品质标准3项,开发智能加工装置3台(套),粮食加工成品率提升3%,单位电耗下降10%,开发小麦、玉米和稻谷智能加工品质评价技术3项,制定技术规程或标准3项,建成示范生产线3条。

领域方向十:人口健康

专项27基于特定靶点的恶性肿瘤前沿治疗关键技术研究及临床应用

该专项针对肺癌、食管癌等我省常见恶性肿瘤,基于针对特定靶点的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前沿技术,开展靶向药物筛选、CAR-T等新型免疫细胞制剂构建、无创治疗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有效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率,为健康中原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研究内容:针对肺癌、食管癌等我省常见恶性肿瘤,通过结构生物学和功能研究阐明相关靶点,并进行药物设计,结合小分子片段库高通量筛选及构效关系分析等方法,筛选若干个具有全新骨架的高选择性小分子苗头化学物,通过临床前成药性评价,获得有效抑制肿瘤生长的高效小分子化学物;筛选和坚定具有明确作用的特定靶点,研发基于靶点的药物、制剂,如CAR-TCAR-NKTCR-T等新型免疫细胞制剂,并建立基因修饰免疫细胞的全新技术方案,开展临床/临床前研究;开展肿瘤无创治疗技术创新及应用,如精准功能影像指导下无创物理外科(微波聚焦、纳米刀等)代替传统外科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基于精准功能影像指导、多尺度放疗剂量计算的精准放疗技术体系的研发应用,基于热疗精准测控温技术的精准热生物学靶区评价体系等。

考核指标完成1-2个候选靶向药物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取得受理临床批件1-2个;构建具有高效靶向功能的新型免疫细胞制剂3-5个,其中完成临床前的研究1-2项、开展临床研究1项;研发1-2项精准物理外科治疗设备、2-4种肿瘤治疗纳米颗粒,并开展相关临床试验;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3项。

专项28:易损伤性疾病主动健康和康复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

该专项以提升青少年近视相关性眼病、老年骨关节退变疾病及脑卒中等神经系统疾病这些重大问题的康复疗效为目标,研究近视演进机制和调控策略,建立智能近视防控体系; 构建智能运动监测平台及APP,研发传感设备,建立骨健康体系;研究神经康复调控技术,探索最佳的神经调控靶点和神经网络,拓展康复应用领域,构建新型智慧康养服务模式及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1、近视三级防控体系的建立以及相关致盲性眼病的防治。探索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对近视发生发展的作用,筛查近视相关的遗传及易感基因;深入研究近视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针对致病分子靶点和致病基因开发新的治疗药物;研发自动化筛查设备,提高青少年近视发病的检查效率和数据准确性;开发青少年近视智能防控软件系统,实现筛查身份自动识别和数据自动传输,建立电子视觉档案,加强近视高危人群的视力监控;基于近视防控关键节点,建立近视三级防控体系;建立近视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干预、诊断和治疗体系示范区;研究成年人群中近视与白内障、青光眼、黄斑变性等眼病的相关性,寻找阻止高度近视导致的视功能丧失的方法,探索全年龄段人群近视相关视觉损伤防控。2、人工智能在骨伤康复领域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针对社会老龄化背景下骨关节退变导致的老年人生活质量低下,骨伤康复医疗资源匮乏、分布不均,现有骨伤康复设备早期诊断率低、医务人员难以提供全周期康复指导等问题,研发骨伤康复训练的数据化与可追踪系统,构建多终端设备管理平台;采集骨伤康复真实世界训练数据并进行轨迹分析;基于人工智能算法,设计不同患者的学习特征标注及训练方法,构建康复锻炼模型;通过不断的设备迭代与数据反馈,积极进行相关临床试验及诊断性试验;构建基于骨伤康复人工智能设备的运动监测、姿态评估、疾病诊断、康复指导的骨健康体系平台并推广应用。3、神经康复调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针对临床常见的脑卒中、脑外伤等神经康复问题,研究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脑机接口等神经康复调控技术,探索最佳的康复调控靶点和神经网络,同时基于影像学、病理资料、临床评估数据及训练数据进行特征选择及融合统计分析,建立临床预后模型;拓展康复应用领域,构建新型智慧康养服务模式及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1、探索参与近视演进过程的关键通路、分子机制和调控作用;研发可阻止或延缓近视发生发展的新型诊疗技术与药物;研发可向学校普及的视力筛查自动化设备;开发青少年近视防控智能软件系统,包括实时采集数据模块、防控监控和效果评估模块、智能分析预警模块以及健康教育模块;研发多终端协同系统,使各防控主体通过系统有效分工协作,建立可推广的近视三级防控体系;构建近视相关低视力和盲患者的救助平台;授权发明专利1项以上,实现三级防控体系示范区内青少年近视发生率增长下降2个百分点。2、研发1套骨伤康复训练数据化与可追踪系统;建立2个骨伤科常见病种康复诊断及康复锻炼数据库;建立2个常见病种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特征标准及训练标准;建立1个多终端康复训练体系平台;研发2个骨伤常见病种康复评估训练设备并示范应用;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3、构建1套基于神经康复调控技术的临床训练方案;结合临床数据建立的预后模型,建立神经康复患者个体化、精准的康复诊疗体系;为智慧康养服务指南提供支撑,建立医养结合示范基地1个;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

领域方向十一:生物医药

专项29:抗新冠病毒小分子核苷药物研发

该专项围绕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全球大流行,以及缺少针对该疾病的特效药物问题,基于目前对新冠肺炎治疗已有一定研究基础的小分子核苷药物,深入探索药物抗新冠病毒和变异毒株的体内外活性及临床试验效果,合成、筛选高效的抗病毒候选化合物,为新冠疫情的有效防治和抗病毒药物战略储备做出积极贡献。

研究内容:针对新冠病毒原始毒株引发的肺炎治疗已有一定研究基础的小分子核苷药物,进一步探索药物抗新冠病毒变异毒株的体内外活性,揭示药物抗新冠病毒变异株的作用机制;对已完成临床试验所要求的药学研究、非临床研究和I期、期临床的小分子药物,取得期临床批件并开展期临床试验,证明其治疗新冠肺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治疗新冠肺炎临床试验有效的小分子核苷药物结构基础上,设计、合成、筛选、优化并开发靶向性好、活性高的抗病毒候选化合物,开展临床前成药性评价,为临床研究提供源头创新的先导化合物,为研发广普抗病毒药物做好战略储备。

考核指标完成至少一种小分子核苷药物在至少3种不同细胞株上对SARS-CoV-2及其变异株(阿尔法株或贝塔株、德尔塔株)的体外评价,形成研究报告;对标上市或在临床的小分子抗病毒药物,在2种不同动物模型上完成至少一种小分子核苷药物抗SARS-CoV-2及其变异株的体内评价,形成研究报告;基于现有小分子核苷药物,筛选1-2个有效的抗病毒小分子核苷先导化合物;完成一种小分子核苷药物治疗新冠肺炎的期临床试验,申请抗新冠病毒的紧急使用授权。

专项30:道地宛药品质提升、系列产品开发与产业化

该专项围绕艾草、山茱萸等道地宛药开展新品种选育、中药材规范栽培、宛药质量评价、宛药系列产品开发等创新研发,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八大宛药特色中药材核心功效生物学机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研究内容:围绕艾草、山茱萸等八大宛药,通过系统选育等方法,借助生物技术创新研究,培育中药材新品种,开展中药材栽培关键技术研究,建立种子种苗繁殖技术体系,提高中药材品质,保障中药材质量安全;开展中药材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建立采收加工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运用现代科技开展八大宛药药效物质基础、生物活性、核心功效和质量标准评价体系研究;运用现代制剂技术开展经典名方复方制剂、中药复方颗粒和医疗机构新制剂等产品的研究开发,形成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优势产品;结合中医药大健康的发展,开发功能因子明确、功效确切的中药保健品、药食两用产品、化妆品、消毒品等宛药大健康产品。通过对八大宛药品种选育、种植技术、产地加工、药效物质基础、质量标准评价体系、中药复方颗粒和制剂、大健康产品开发等多个环节的全链条、一体化设计研发,系统组织开展种植技术、核心功效、物质基础、生物活性、质量标准评价、健康产品开发等现代科学研究,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构建完善的产业链条, 带动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

考核指标选育出优质、高效、稳定的新品种3-5个,建立中药材育种技术体系;研发集成中药材新品种配套栽培关键生产技术,形成技术规程10-20项;建立宛药质量标准评价体系;建设新品种规范化示范基地5-8个,每个中药材新品种规范化种植面积不少于 1000 亩;研发中药经典名方复方颗粒新药5种,并申报国家新药注册;研发医院新制剂10种,并通过制剂注册或备案;研发中药配方颗粒省级标准制定20-30种,并通过省级标准审批;开发中药保健品、药食两用食品、化妆品、消毒品20种以上,并获批上市。

专项31医用智能诊疗设备和生物高分子材料研发及产业化

该专项以创新驱动产业发展、惠及民生为导向,重点在人工智能康复设备、生物医学新材料和中医诊疗系统等领域,突破制约行业创新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产品、核心部件、关键原料、新型生物材料等。加快我省医疗器械产业逐步形成自我创新驱动的发展新模式,同时补齐补强我国在医疗器械相关领域的短板,增强我国健康医疗相关产品和服务的自主保障能力。

研究内容:1、人工智能康复产品研发与产业化。围绕康复理疗产品需求,在物理康复设备、可穿戴式智能设备等方面,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康复设备,实现人工神经网络的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仿生结构设计,机器人运动再学习技术等关键技术突破,并形成规范化、规模化生产。2、生物医学新材料的研发及应用。针对抗菌、抗感染等功能性敷料、骨科植入物、义齿、血液透析材料、3D打印材料等产业对于新型生物医学新材料的迫切需求,通过深入研究细胞微环境的形成、表征及其与材料相互作用机理,开发出生物医用高分子新材料等,并加强新一代生物材料与医疗器械的临床及临床转化研究,引领生物材料行业的发展。3、中医诊疗系统研发与产业化。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技术,加强中医原创理论创新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开发针对传统中医诊疗服务的智能诊疗设备,及与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相结合的中医智能诊断、临床辅助决策等中医诊疗装备,并形成规范化、规模化生产。

考核指标1、通过产品注册检验和临床验证,并取得1个以上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及生产许可证,进入临床验证阶段产品1个以上,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2项,实现产业化生产。2、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建立医疗器械质量体系,通过产品注册检验,完成临床试验或取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3、完成硬件设备信息采集、传输、储存模块设计研究,建立相应症候的中医诊疗大数据库;通过产品注册检验和临床验证,并取得1个以上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及生产许可证,进入临床验证阶段产品1个以上,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2项,实现产业化生产。

领域方向十二:资源环境

专项32工业、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

该专项围绕我省工业、建筑等重点行业碳达峰碳中和技术难点,破解重点行业高效节能、绿色低碳技术瓶颈,形成适宜于我省特点的绿色低碳技术、产品,集成应用并开展示范工程,引领我省经济社会低碳化发展。突破建筑行业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工业节能降碳关键技术,增强我省节能降耗及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核心技术自有研发能力。

研究内容:1、二氧化碳捕集及利用技术研发与示范。研究基于碳在工业生产中具有广泛应用价值及可合成有机物、无机物的特性,研究工业副产二氧化碳铺集关键技术,研究工业副产二氧化碳、氢气中温催化合成反应生产天然气或甲醇关键技术与装置,研究工业副产二氧化碳、氢气中温催化合成反应生产天然气或甲醇工业化示范工程关键技术,重点突破高效率、低成本的绿氢制备技术。2、建筑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研究我省建筑领域碳达峰技术路径及核算方法;研究装配式超低能耗建筑墙体节能、24m³/d高性能防火低碳绿色建筑材料、既有建筑绿色低碳化改造关键技术及施工工艺;研究多能互补清洁能源供热、光伏建筑一体化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共性关键技术;开展低碳建筑、低碳园区集成示范应用。3、铝电解槽双端节能及电力调峰智能化技术开发。研究铝电解槽热特性优化模型,开发电解槽能量高效收集、利用技术,开发输出端能量流控制技术和成套系统,研究铝电解热特性优化、能量流调节及热控制参数耦合关系,开发集成式微通道热管集热器,建立电解槽热控制模型,研究铝电解用电负荷自主灵活调控范围及电力调峰智能化技术。

考核指标1二氧化碳捕集关键技术1项;催化合成生产天然气或甲醇关键技术及装置1项;建成年产1万吨天然气或甲醇示范工程1个;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2万吨,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2、预测我省建筑领域碳达峰时间点和达峰量;研发1种高性能防火低24m³/d碳绿色建材,较同类建材碳排放量降低10%以上,并实现量产;研发装配式超低能耗建筑节能墙体,实现比同类建筑能耗降低50%以上;研发多能互补清洁能源供热技术,实现热效率较单一能源热效率提高25%以上;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既有建筑绿色低碳化改造技术(提供指南);建设低碳建筑、低碳园区示范项目不少于2处。3、研发电解槽能量高效收集、利用关键技术各1项,电解铝低温余热高效利用关键技术1项,电解铝用电负荷自主灵活调控及电力调峰智能化技术及装备1项,电解铝液电流效率提高1.5%,综合节电率6%以上;建设电解铝节能示范工程1个,电解槽侧部能量高效收集、利用关键技术1项,电解铝低温余热高效利用关键技术1项,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

专项3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生态环境保护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

该专项以支撑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供水安全保障、提升高耗水高污染浓度工业废水处理利用水平为目标,突破水源区水环境监测预警、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工业废水无毒无害资源化利用以及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核心关键技术,提高我国在水质早期监测预警预报、农村生活污水综合治理、输配用一体化节水、高效能污水处理等领域技术水平和能力。

研究内容:面向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和供水安全保障需求,针对中线水源区面源污染、水源涵养能力偏低、水资源利用效率效益不高,以及沿线工业污水排放量大、再利用低等问题,研究水源区水环境监测预警、面源污染控制、水源涵养能力提升与受水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等关键技术,研发适合水源区水质快速检测、水环境监测预警、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水源区蓄滞净化以及受水区高效输水、优化配水、节约用水的技术与装备;研发集成低成本、高性能的工业废水处理与资源化技术和装备,集成废水多膜集成浓缩、分盐及蒸发结晶等近零排放及资源化技术包;集成水环境风险评估与预警监测、面源控制、水源涵养能力提升、工业废水再生利用以及水资源集约节约等关键技术体系、信息化平台和成套装备,建成集水源区水生态环境保护及受水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等典型示范区。

考核指标研发水质快速检测技术及装置1套,检测灵敏度提高一个数量级以上、分析精准度达95%以上;开发水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信息化平台1套;研发农村面源污染控制技术及装备1套;开发新型高效工业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及装备1套,建成不小于500m³/d应用示范工程1项,技术推广总规模达到2000m³/d以上;建成工业废水近零排放中试装置1套,处理规模不低于24m³/d;提出受水区水资源优化分配方案,并得到水行政主管部门采纳;授权国家发明专利不少于2项;形成适用于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或受水区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国家、地方、行业或团体标准1-2项。